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我爱绍兴 > 下设单位 > 正文

大城市发展的“绍兴样本”给台州的启示

发布日期:2016/5/26 12:03:37 浏览:1922

绍兴市规划局

清清江水秀运河。绍兴日报社记者袁云摄

绍兴城古老,自范蠡筑都,2500年城址未变,人文历史绵延不绝。

绍兴城隽逸,淡山渺水,烟树长桥,文人眼中,宛如江南闺秀。

过去,绍兴很小,改革开放初期,当地人骑自行车,转一圈用不着一小时;即便发展了30个年头,依旧单厢主城,结构封闭。

拘束的城市格局下,按捺不住的是越人汹涌澎湃的发展热望。“小绍兴”的大城市梦想,从2002年《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》审议通过起,便开始布局。

2013年11月,一系列“大手笔”,让绍兴引得举国瞩目:撤绍兴县,设立绍兴市柯桥区;撤县级上虞市,设绍兴市上虞区。规划调整后,绍兴市由下辖“一区五县(市)”变为“三区三县(市)”,市区面积由362平方公里扩至2942平方公里,人口由65.3万激增到216.1万。“大绍兴”概念,由此落成。

绍兴之大,不光是地域、人口,更在于全市“一张图”、“一盘棋”,打破固有的离散模式,使新城中心崛起,周边城市组团,且相互对接与融合。

与绍兴毗邻的台州,亦于近日原则通过了《关于“三区两市”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目标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辐射力。

“大台州”进程的步伐加快了,需要优秀的顶层设计,这些年,绍兴大城市建设所走过的路,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?

在大事件中崛起的农业小镇

上虞沥海,一个传统的农业小镇,被贵州人刘新福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。

7年前,刘新福拖家带口,来到沥海一家工厂打工。彼时,小镇偏远寂寥,一到晚上,灯火晦暗。

“那会儿,家里刚添了个娃,夜晚想去超市买点吃用的,很不方便。”这段回忆有些遥远。

刘新福大概没想到,接下来的几年中,他会见证绍兴大城市建设的加速跑。

2010年,绍兴滨海新城在沥海成立,作为浙江省“十二五”重点布局的产业集聚区,大批产业项目在此落地。2012年底,世界级桥梁嘉绍大桥建成,让沥海纳入上海“1.5小时经济圈”、长三角“两小时经济圈”,是名副其实接轨大上海的“桥头堡”。

2013年7月,嘉绍大桥通车那天,刘新福带着妻儿,从桥的这边,远望桥身跨越杭州湾天堑,直通嘉兴南岸。

同年11月,国务院作出《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》,绍兴市区变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的城市。在空间结构中,沥海小镇成为城市中心。

密集的大事件,把沥海卷入城市化洪流中,以至于这座小镇发展变化快如幻影。海涂边,高楼大厦以肉眼可见速度拔地建起,新城四通八达,人来人往,配套设施增多,生活也便捷起来。

崛起的沥海,仅是大绍兴版图中一隅之地。原绍兴钢铁厂遗址,在城市更新中,有了现在的迪荡新区;当年的冷角落“海尔曼斯”地块,自金帝银泰城开业,人流摩肩接踵;镜湖新区几年前尚是村庄零落之地,在科技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奥体中心等都市功能体建成后,摇身变为城市招牌。

交通基础建设,是大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

迈向大城市途中,绍兴不断跨越的是路网建设。

老绍兴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时,心底里总是泛着不服:城市夹在杭甬之间,虽说大树好庇荫,发展却也屡屡受到拘束——人才跑向外地,产业各自为政,城市凝聚不起力量。

绍兴人的愿望是,在造就中心城市的同时,增强城市的辐射力,从而构建吸纳各类要素的大平台。

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副处长徐伟向记者描述了一幅空间图景:整个绍兴,由“一个密集区、二大组群、三条轴线”构成。“一个密集区”,指绍北城镇密集区,包括越城区、柯桥区和上虞区;“二大组群”,指诸暨城镇组群和嵊州、新昌城镇组群;“三条轴线”则表示依托主干交通线,形成的绍北、绍西、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。

三个层次构成的“全市域”概念,将原本山水相隔的经济单元紧紧连结,所依靠的就是一条条路网。

2011年底,绍诸高速建成通车,标志着三大城镇组群的半小时交通圈完成;2013年7月,杭甬高铁绍兴北站启用,加之嘉绍大桥的通车,使得绍兴深度融入长三角,成为交通枢纽城市。

“推进大市区融合发展,首要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”绍兴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处处长李金明说,绍兴市委“十三五”规划里,有总投资额度达千亿元的综合交通工程项目。

这其中包括了推进金甬铁路绍兴段早日开工建设,规划研究杭绍台铁路,以填补嵊州、新昌没有铁路的空白。杭绍城际铁路和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、2号线一期列入明年建设计划,届时,杭绍轨道交通将无缝对接。高速公路方面,明年将新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诸暨段。

此外,“一环六横八纵”快速路网及外延项目将促进中心城市互联互通。接下来,绍兴“市域三大城镇组群40分钟高速圈,市区20分钟上高速”将实现。

“协同发展”,归根结底是一项民生工程

回顾绍兴大城市发展这几年走过的历程,“协同发展”无疑是个中核心——这一词也被写入2016年绍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。

相关专家对绍兴式“协同发展”的解读是:“协同”两字有共建共享、和谐融合等意,协同发展是指生产力布局、重大基础设施、社会公共服务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后,达到不同城市层级之间的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,形成科学的城市发展态势,从而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持续性、宜居性。

协同发展的结果,便是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利益与便捷。

“我老家在上虞,目前住袍江新区,工作在越城区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。”绍兴市民方灿灿,5年前刚工作时,往来坐公交车常换乘多次,开车亦感觉路途甚远,“现在,袍江到上虞的城市公路已建好,周末回趟老家购物,开车不需半小时。”

绍兴的图书借阅卡,早几年便能在全市图书馆通用,并能通借通还;公共自行车卡,在越城区与柯桥区两地已能通用;三区公交车亦在逐步资源整合,包括线路优化,统一编号进行管理;三区内符合条件的初中应届毕业生,可在非户籍地报考普通高中……这些民生工程,是绍兴市民在推进大城市进程中,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。

台州市委市政府在《关于“三区两市”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中,也有关于“协同”的表述,其中提到,要“协同规划、协同建设、协同服务,全面构建城市功能互补、产业分工配套、要素流动顺畅、通勤时间合理和公共服务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。”

“民生切入,方便群众,是这项工作的一大原则。”市协同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当前,“三区两市”协同发展有八大任务,其中包括加快交通基础网络建设,推进公交互通,有序推进高中段教育同建,加快实施医疗卫生共享,推进“多卡”互联,推进医保政策对接,推进税务共营,理顺区域社会管理职能等。

台州已经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,而绍兴城市演进书这些年呈现的惊人成长曲线,给台州提供了很好的范本。

记者手记

“协同发展”必须保质保量

一座有凝聚力的城市,在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觉得,“来去方便,哪里都是自己人”。

绍兴将交通建设作为切入口,通过几年努力,区域间联系空前紧密。

有了“来去方便”作为前提,加之资源互通,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进,才有如今“大绍兴”的宜居繁华景象。

我们一行人在采访进程中,已明显感受到,愈来愈多的柯桥人、上虞人愿意称自己为“绍兴人”。

台州是组合式城市,早年区域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感。城市有城市规划,行业有行业规划,市里有考虑,各县(市、区)里也有考虑。这一点,与前些年的绍兴很相像。

而“协同发展”的目标提出,将打破三区两市间原有桎梏,在更大尺度内,合理展开城市布局。

台州已经在行动了,在“十三五”规划中,我市将积极发展“三区两市”跨城公交、快速公交、社区公交、定制公交等多样化服务;实现“136”市域交通圈等。

采访中,市协同办的负责人也表示,关乎“三区两市”协同发展的各个职能部门,会于近期推出一系列配合方案。

要跻身“全省经济的第二方阵”,“协同发展”是必经之路,同时也是个高难度动作,台州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它。

《大城市发展的“绍兴样本”给台州的启示》相关参考资料:
大城市绍兴样本、绍兴大城市、台州 未来的大城市、大城市、武汉 大城市、中国大城市排行榜、中国大城市排名、中国大城市、中国大城市排名2014

最新下设单位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